读书不觉已春深。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天大先生们送上一份科学院院士的读书感悟与建议,请注意查收。
姚建铨:83岁。中科院院士、中外知名的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为中国激光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固体激光及调谐技术做出了很大贡献。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教授
读书感悟:放下手机,离开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拿起书本,系统地吸取知识。
姚建铨先生对科学的畅想是从打谷场开始的。“无锡的夏天很热,晚上屋里太闷,大家纷纷拆下自家的门板到打谷场乘凉,躺在门板上看着天空的星星,我跟表弟经常讨论星空和星空以外的世界。那时就对天文、物理很感兴趣,对相关的书也很感兴趣,看杂志知道了宇宙、银河系这些基本的概念,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后来上大学我还给《航空知识》杂志做通讯员,写科普文章。“上了中学,学校里的图书馆给了姚建铨博览群书的机会。“那时的我爱看小说,苏州中学图书馆大多数中外名著都看了。《静静的顿河》《羊脂球》《契柯夫小说选》等都是那时看的,中国名家的书也看了不少,鲁迅、丁玲、巴金、老舍这些名家的书我都读。后来对哲学也开始感兴趣,看孔子、老子、庄子的名篇和解读,一度还想找出儒家与道家的区别。”
姚建铨先生还介绍兴趣的牵引能让读书有的放矢。”苏州中学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时我参加了摄影小组、汽车小组。拆解发动机时老师会给我们讲循环系统,内燃机原理,转向系统,我们就有意识地去图书馆找力学、空气动力学的书来看,一起讨论。在摄影小组,我们研究如何把跑百米的人照来,景深、曝光如何配合?怎样构图更美?就找了相关书籍和杂志研究、实践。想来后来我研究光学,可能也是这个爱好潜移默化的影响。
“看书是为了增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手机里那些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无法给予的,必须读书,读经典,系统性地学习。做科研要先学会做人,做大项目,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组织能力,这些都能从书中汲取营养。所以放下手机,去看书吧。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姚建铨先生给青年学子提出了建议。(来源:天津大学)
五菱之光EV 305KM新车发布,开启新能源商用车新时代
8月22日,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热闹非凡,五菱之光EV 3...(546 )人阅读时间:2025-08-25新车上市消息!日产天籁改款叫天籁PLUS 今年第四季度要上市
天籁PLUS要来了,可它没混动。”一句话,够扎心吧?第四季度...(943 )人阅读时间:2025-08-25spaceship宇宙飞船怎么读
spaceship宇宙飞船的读音:英式读音为[ˈspeɪsʃ...(963 )人阅读时间:2025-08-13成都世运会含金量高吗(成都世运会是什么级别的比赛)
2025年,世界运动会将首次在中国成都举办。这项赛事虽然不像...(1071 )人阅读时间: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