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登录 注册

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创新发展论坛暨“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

时间:2023-03-06 19:33:23 来源:网络作者: 网络编辑

近日,“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创新发展论坛暨“宝马(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开幕式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该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科技馆、宝马中国联合主办,由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承办。成果展汇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的非遗文创精品,作品由美术学院导师和非遗传承人以“一对一”“做中学”的研培模式共同创作设计,并首次在国家级展馆面向公众长期展出。

夏泽翰视频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在活动开幕式的视频致辞中表示,此次“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将成为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典范案例。

马赛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表示,美术学院各专业与国内各大传统工艺产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非遗保护新路径、新模式的探索永无止境,希望非遗保护创新基地能够继续拓展非遗保护创新事业,搭建创新合作交流平台,架起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桥梁。

鲁晓波发言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鲁晓波从创新基地导师的角度,以“构建非遗创新发展新模式”为题,生动地讲述了美院师生与非遗传承人的创作经历,认为要以现代设计语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动非遗传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汪建松主持论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作主旨演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参加论坛。

201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BMW宝马(BMW)共同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以保护、研究、推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探索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创新模式,助力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2019年,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加入非遗保护创新基地,开启设计赋能新模式,协助来自青海玉树等地的数十位传承人与美院导师组成项目组,开展量身定制的培训计划,组织了“一对一”的创新赋能工作,创作出了一批令人惊喜的成果作品。目前,非遗保护创新基地共举办了6场社会创新成果展、超过20场研讨会,惠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非遗传承人。

乌铜走银《鹤·两仪》

由鲁晓波与辽宁琥珀雕刻技艺传承人陈焕升创作的《松鹤》,以及与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丁大为共同创作的《鹤·两仪》作品,灵感均源自鲁晓波教授多幅瑞鹤绘画作品。

鹤庆银器系列作品

“鹤庆银器”传承人寸煜坚在马赛、张雷两位教授共同指导下,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美术学院设计团队经过多次的修改与推敲,和传承人一起完成设计制作。

白族扎染《乐山水》

美术学院李薇教授与白族扎染技艺非遗传承人段袁共创的《乐山水》系列作品,是传统文化基因的艺术再现。

建水紫陶作品

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与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黄倩的多件紫陶作品在非遗展演互动区展出。他们还现场讲解了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与文化。

彝族刺绣《彝花百里》

美术学院张红娟副教授与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普明惠共创的系列作品《彝花百里》,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审美意趣的追求。


来源:清华大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sdword@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标签:
本站访客:64235
本站访客:64235